新動力 新出路 新機遇

第十集:市場多元化 電商提供出路

香港亞洲品牌代理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李志峰
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
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
市場多元化 電商提供出路

中美貿易磨擦持續,加上國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,令不少香港廠商,近年積極考慮開拓美國以外的東南亞或歐洲等多元化市場,以分散業務。善於開發產品的香港亞洲品牌代理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李志峰,三年前開始與泰國一個零售商合作,將香港一些精品和生活產品,分銷到當地大型商場的零售店舖。

李志峰當時發現,時尚生活產品在當地市場有銷售潛力,於是將多個在香港貿易發展局「設計廊」展銷的品牌,引進泰國,其後再開拓馬來西亞市場,預計明年會進一步發展菲律賓的業務。他分析指,東南亞屬於新興市場,仍有不少空間接納新品牌加入,而且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中高檔產品,近年銷售情況逐漸轉弱,反而性價比較高的商鋪,例如「十蚊店」等就大行其道,認為這些都是港商可以把握的商機。

但如何令東南亞國家的零售商認識香港的品牌呢?李志峰說,其中一個成本較低的有效方式,是帶同產品親身去當地參加展覽會:「例如過去剛舉辦的食品展、玩具展、家品展,在當地參展的費用,每個攤位大約5千港元,加上兩人的旅費,大約3萬元就可以了,再申請政府相應的市場推廣基金,可能付出一萬多元就能夠去當地參展。」

李志峰指,透過參展,廠商有機會找到客戶,亦可取得當地市場的反應,了解產品或品牌,是否適合在當地出售,又指現時市場急速變化,令廠商難以用過往數據作判斷,認為實地嘗試更佳。他又舉例說,有港商在泰國一個著名大型商場,簽了三個月短期租約,將一些香港的巴士和電車模型,放在泰國商場內的「車仔檔」出售,消費者的反應最終為他們帶來驚喜。「我們當時覺得香港的巴士和電車產品,對泰國未必有土生土長的關係,如何會有情意結呢?但原來消費者都覺得精緻。這些就是我們要經測試才知道的例子。」 至於產品價錢,李志峰建議,港商可以參考內地二、三線城市消費品的定價。他又特別提醒港商,要注意香港與東南亞國家地區,在種族、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:「泰國是佛教國家,會包容、接納、嘗試新產品,泰國人較容易接受潮流事物。馬來西亞有馬拉人、印度人、華人,人種和宗教都很不同。例如豬和狗,對於華人來說,可能是好意頭;但對馬拉人來說,他們是回教徒,所以他們不喜歡豬和狗,精品題材就不可選擇(這兩種動物)。」

除了實體店,近年全球多地的消費市場,都盛行電子商貿。不少傳統廠商配合市場需求,著手轉型,紛紛加入電商行列。香港電商協會會長李基銓形容,電子商貿有如新型的零售模式,廠商要將貨品直接運到最終買家手上,即是以往產業鏈內各個工序,都要由廠商一手包辦,建議傳統廠商轉型前要有心理準備。

他指,「工廠以前的工作很簡單,接到訂單,對方向你訂十個貨櫃,就交貨,付運完哪怕我只賺3%至5%,我都能夠收錢,對於廠商是很簡單的營運模式。但今天要走向電商,即是要走向零售,你要由生產、存貨、網絡上進行的銷售,包括要有前期圖檔、速銷手法、物流、寄貨後的客服,全部自行負責」。

有別於傳統市場,跨境電商滲透率高,接觸到廣泛消費群。但隨著電商發展蓬勃,各地市場競爭漸趨激烈,李基銓認為,要令產品突圍而出,商家就要在前期市場研究方面多下苦功。他舉例指,亞洲不少網購平台的版面設計都相當花巧,傾向「多相多片」;而歐美網購平台設計一般較簡約,只得幾張相片和簡單的描述,建議電商要深入了解市場特色。

李基銓指,當地語言文化都是一門學問,「如果針對歐洲市場,就會牽涉很多歐洲外語問題,包括德國、法國、西班牙、意大利都有當地語言。除了最基本要翻譯版面外,之後亦要提供好的客服,甚至懂當地語言的客服,都是可以幫助增加銷售的渠道」。

至於東南亞市場,李基銓說,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和印尼等市場相對成熟,增長速度理想,不過電商要打入這些市場都有一定挑戰性。他解釋指,這源於(東南亞)各國文化差異、經濟收入、最終端提供的服務水平、每人對產品的要求都不太一樣;而且東南亞每個國家的物流標準不一,基本上各自有不同的營運商,令地緣差異很大。李基銓又表示,廠商轉型為電商,至少需要兩年規劃,投放資源和建立團隊,期間未必會有盈利;但若成功轉型,即使成本增加,相信產品利潤都會較以往高。

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則建議,港商可考慮因應公司規模,決定採用哪種營運模式。例如:「部分廠商規模小,未必適宜大量投入在當地開店,要用加盟、牌照等不同形式經營,可能可以減輕成本。」他又指,「特別是一些發展快的市場,最初要『飲頭啖湯』或者做好第一印象,較快搶到市場,就不能以傳統方法逐間店舖開設,而要使用線上、線下結合的做法。」

關家明提醒有意開拓新市場的廠商,盡量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。而香港貿發局會定期舉辦商業配對活動,協助不同行業的人士,從不同途徑對接;並會開辦各類訪問團,尋找各地市場的商機。

更多專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