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動力 新出路 新機遇

第十一集:推動產地多元化 慎選目的地

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
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
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
轉移生產線宜分散投資享政策優惠

不少在內地設廠的本港企業,面對成本上升,以及鄰近國家加入競爭,都考慮轉移生產線。熱門的轉移地點,包括有越南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及緬甸等東南亞國家。今集「新動力 新出路 新機遇」,探討轉移生產線要考慮甚麼因素,以及本地有哪些機構,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及協助。

早年到內地設廠的港資企業,不少都是看中土地多、成本低、人手足等優勢,不過80年代末到東莞開設皮具廠的黎先生,大約十年前開始,就感到以往優勢漸漸消失。「最主要是成本上漲得難以控制,例如以往800、900元人民幣的每月最低工資,現時已翻了4倍,每年仍在不斷增加,工資之外亦要付社保;我們製造消費品,要有手工傳承,內地人才越來越短缺,很多產品製作出來欠缺味道,變相令我們生意更難做。」

隨著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及印尼等部分東南亞國家逐步發展成新興工業國,內地工業面對的競爭亦越來越大,黎先生十多年前都考慮過將生產線搬到印尼或者越南。「以往都有顧客要求將訂單轉到東南亞生產,以取得優惠待遇,但我們覺得不太划算,因為生意不太穩定,無必要冒這個險,而且我們生產要看供應鏈,當地物料不齊全,將會很難做,另外人工、配套和法例等,都是我們的考慮因素。」最終黎先生決定結束在東莞的生產線,將所有訂單外判予其他工廠製作。

時至今日,仍有不少在內地的香港廠家都像黎先生一樣,計劃將生產線搬離內地。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說,除了營運成本日益提高之外,去年開始爆發的中美貿易戰,更加收窄廠家客源,造成內外交困的局面。「買家都不知道何時會再調整關稅,所以只會下較細的訂單,部分買家已提議我們轉到東南亞國家生產,否則有機會不再向我們訂貨。另有一些買家自行到東南亞國家採購,先嘗試少量訂購,測試產品質素及交貨期,如果滿意,就會逐漸轉移至東南亞。」劉達邦以東莞為例,指東莞港資企業有4成產品出口到美國,貿易戰開始以來,訂單大減,亦加速港商轉移生產線,當中不少都會考慮東南亞國家。

成本問題因素固然重要,但想搬生產線,亦要考慮目的地其他軟硬件是否配合到。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說,目前本港企業較多在越南開公司或設廠,菲律賓、緬甸、馬來西亞都有,他以佔本港出口達6成的電子產品為例,提醒企業或廠家考慮進軍東南亞時,要小心比較各個國家的配套能否滿足營運需求。「電子行業在幾方面需求較高,例如基礎設施,即水、電、馬路、港口,再加工人熟練程度,以這幾方面來說,越南配套會較齊,菲律賓配套亦較好,但工資會較高;緬甸基建相對較落後;柬埔寨就勞工不多」他強調,由於每所企業需要的配套及勞工技術程度都有不同,廠商要按實際情況考慮。

關家明又建議,廠家不要一次過將所有生產線搬到同一國家,特別是在貿易保護主義下,更應看清不同地方享有的優惠,考慮分散投資。「不是由一個地方全部搬到另一個地方,否則當新地方出現問題,又會遇到困難。廠家很多時可以藉機會,慢慢將生產線分散到不同地方,一籃雞蛋不會全放於一個籃子中,特別是有貿易戰和保護主義情況下,更需要分散不同生產工序在不同地方,盡量取得不同地方的優惠及最好條件。」在普惠制下,全球有40個發達國家,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普遍及非互惠關稅優惠,其中美國向包括泰國、印尼、菲律賓及緬甸在內的東盟國家,提供特惠稅。

為協助有意轉投東南亞的企業了解更多相關國家的資訊,生產力局已推出《香港再工業及香港企業進入東盟機遇挑戰指南》,目前有越南、泰國、緬甸及馬來西亞四個地方的版本。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說,指南有助企業了解在以上地方設廠的實際挑戰,局方亦會邀請已在東南亞落戶的港商,分享經驗。「最簡單你到當地要如何成立一間公司,設立生產線,就可了解勞工法例、供應鏈、基本設施,以及政府會有甚麼特別措施,在我們的研討會當中,亦會邀請已成功在當地設廠的企業分享經驗,會提及最初失敗及碰釘的例子,讓想到相關地方設廠的企業,不會再犯相同錯誤。」

當一切準備就緒,企業亦可考慮申請政府BUD專項基金下的「東盟計劃」,用以發展品牌、升級轉型及拓展市場,最多100萬元資助,較受港商歡迎的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,都包括在計劃之內。

更多專題